丽江古城世界遗产事业回顾与展望

来源:丽江日报 日期:2017-12-15 09:52:00 【字体: 视力保护色:

  文化为魂 砥砺向前

  ——丽江古城世界遗产事业回顾与展望

  二十载交出“丽江模式”精彩答卷

  丽江古城申遗成功后的20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丽江古城放到极为重要的位置,着力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坚持依法治城思路,构建科学规范的法制体系。

  丽江历届党委政府在遗产保护管理法制建设方面作了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先后出台了关于保护古城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规定和办法,对丽江古城的有效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先后颁布实施了《云南省丽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古城消防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大研古城区消防安全管理办法》《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规划》《关于在丽江古城实行〈云南省风景名胜区准营证〉制度的通知》《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管理规划》《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传统商业文化保护管理专项规划》《古城保护管理局相对集中行使部分行政处罚权的方案》《丽江古城消防安全管理办法》《丽江古城传统民居保护维修手册》《丽江当代本土建筑设计导则》《丽江古城经营目录清单》等,为古城实现依法和科学管理、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管理支撑。

  (2)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构建质量良好的环境体系。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把科学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作为神圣使命,累计投资60多亿元,实施了以改善旅游、卫生、通信、供电、供水、交通等基础设施为重点的一系列丽江古城保护性工程,拆除了古城内大量不协调建筑,重新恢复了建筑和园林的历史原貌。先后实施完成了丽江军分区整体迁建,并在原址上恢复历史马帮文化的典型代表“马家大院”,建成以园林绿化为主的白龙文化广场,供市民和游客休闲;搬迁了武警丽江支队和丽江市医院,规划恢复为民俗文化园区,并结合环境整治,恢复基督教堂;拆除了部分沿狮子山脉的现代建筑,进行环境整治;完成了丽江市委党校的迁建工作;拆除原机床厂、食品公司、古城酒厂等不协调建筑5.2万平方米;改造和新铺了五花石路面10.47万平方米;实施了丽江古城东郊片区原武警一中队不协调环境整治项目;实施数字古城建设,完成了古城视频监控系统、古城数据库及古城多媒体联网查询系统建设,目前古城核心区域内的全球眼视频采集点已达297个,同时建立丽江古城电子商务平台,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预订、购物等服务;随着近年来丽江连续干旱,实施了古城补水和白沙、束河片区抗旱应急工程,缓解了古城景观用水和消防用水困难。

  (3)坚持文化活市战略,构建民族文化的保护体系。

  民族文化是丽江古城的血脉、根基、灵魂,特有的民族文化是体现丽江古城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元素。我们通过资金支持、项目扶持、政策倾斜等方法措施,不断挖掘和注入新的民族文化元素,逐步建立民族文化原真性保护体系,每年安排1000万元作为民族文化保护发展资金,用于云端古城传统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展示等保护工作。有计划地实施留住古城居民的政策措施。从2003年开始,每年安排300多万元用于古城居民生活补助发放;与美国全球遗产基金会合作,实施了古城民居修缮工程,并获得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实施了文化名人回落古城、地方民族特色店铺保护、名人故居修复等项目,建立了一大批民族文化传承展演经营门店及民族文化示范窗口,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开展直管公房清查收回工作,收回的公房以公租房形式出租给无住房或住房困难的纳西族群众,既保障了民生,又有效提高了古城内纳西族人口比例,保护了丽江古城的文化原真性。抓好丽江古城文库建设,先后出版发行《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志》《丽江古城楹联集》《丽江古城对联集》《纳西文化丛书》等,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本土作者、艺术人才等的民族文化研究书籍及音乐光碟出版给予相应补助。

  (4)坚持人防技防结合,构建消防安全的管控体系。

  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古城的消防安全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措施,努力探索“群防群治、联动有序、反应迅速、措施得力”的消防安全机制,防火工作趋于系统化管理,保持了古城消防安全的较好态势。建立古城消防监控系统,对丽江古城防火进行技术防控;强化古城消防能力建设,组建了以消防中队为骨干、义务消防队为补充的消防队伍;积极探索建立消防安全协调配合长效机制,建立丽江古城消防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对火灾防控态势进行分析研究,安排部署阶段性工作任务,并以社区消防管控为重点,成立社区为单位的消防安全检查组,建立消防专管员制度。

  (5)坚持拓宽融资渠道,构建保护资金的支撑体系。

  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是关键。为了切实解决保护管理资金匮乏问题,实现以旅游发展的收入反哺古城保护的目的,经省政府批准,从2001年起对到丽江古城旅游及从事其他活动的人员开征了古城维护费,2006年省人大颁布的《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对征收古维费作了明确。近几年积极探索改进征收方式,启用古城维护费票据实名制,建立征收电子信息系统,采取每年两次的古城维护费票据票号抽奖等办法,截至目前累计征收30多亿元,并全部投入到丽江古城的保护管理当中。同时,不断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建立与银行贷款相结合的资金支撑体系,为实现古城的有效保护与管理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6)坚持综合能力建设,构建多元一体的管理体系。

  2002年2月成立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2005年10月更名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由原议事协调机构调整为市人民政府组成部门,承担保护管理丽江古城的职能职责。2017年6月,进一步理顺了古城景区管理体制,实行由古城区委书记担任古城保护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玉龙县常务副县长兼任副局长,遗产归属地的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兼任党组成员,进一步强化了属地政府与派出机构共抓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职能,构建了权责分明、共治共管、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

  (7)坚持依托遗产资源,构建保护利用的共赢体系。

  一直以来,我们努力找准保护管理与发展利用的平衡点,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加以论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在建章立制的行为中合理利用。以文化遗产为依托、旅游产业为载体,走出了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和谐路子,不仅完好地保存了丽江古城传统文化积淀,延续了历史文脉,而且创造了民族文化与经济对接现象,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探索了可供世界遗产地借鉴的经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年会上,丽江保护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被与会的中外专家誉为“丽江模式”,形成了在亚太地区推广的决议宣言。

  努力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丽江旅游取得了快速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25%,拉动经济增长3.3个百分点,2017年“十一”黄金周到丽江游客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40.07%和48.3%,实现了零投诉,游客满意度大幅提升,旅游业已成为丽江的支柱产业、龙头产业和民生产业。

  反观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得益于丽江有优美的自然景观,有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更是基于对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走出了一条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子。

  可以说,丽江古城因其优美环境、独特文化和柔软时光,成为了人们梦想追求的心灵驿站和精神家园,可以让忙碌的人停顿下来,让浮躁的人安静下来,让郁闷的人兴奋起来,让烦恼的人快乐起来。据有关研究数据表明,丽江古城品牌对丽江经济社会的贡献率已达到63%,成为了丽江旅游品牌的核心和决定性因素。丽江古城以保护促发展的模式,为亚太遗产地如何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旅游业,构建双赢体系起到了示范推动作用。可见,只要找准平衡点,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是能够相互促进的。

  同时,我们也正视到,申遗成功后的20年,丽江古城面临着传统与发展、遗产与资产、原本与资本、景区与社区、新市民与原住民的困惑。可以说,古城面临的困惑,归根到底是保护与开发、“形”与“魂”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只能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要重塑古城文化之魂,使得外在表象与内在精神有机融合,唯有缮其形、赋其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当前,丽江市正在狠抓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把丽江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在这一过程中,要坚决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丽江特色、高标定位,把丽江古城打造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城市、世界遗产保护模范城市、国际一流特色城镇、世界级特色旅游景区,充分发挥丽江古城的世界遗产品牌带动效应,使丽江的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保护优先,制定和实施丽江古城保护管理的长远发展规划,尽快启动《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的修订和《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的起草工作,严格执行《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规划》《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传统商业文化保护管理专项规划》等现有制度。以“准营证”为抓手,通过标准化管理逐步实现业态优化,实现遗产管理模式与经营模式的结合。二要完善功能设施。优化空间布局,盘活现有资源,做好配套公共设施增量;实施水体置换工程,提升水体质量,打造更多水景观和生态湿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消防安全,优化标识标牌设置,不断提升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实现传统古城与现代古城的结合。三要提升文化内涵。全面保护修复文物遗迹,打造文化景点;保护好、应用好、发挥好文物古迹、文化景点;弘扬红色文化,提升木府内涵,打造书香古城。四要推动产业转型。优化业态布局,传承民族文化,丰富旅游产品供给,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建设“人才聚集的洼地、创新创业的高地”,实现多元主题与民族文化特色结合。五要强化管理服务。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着力打造智慧旅游、智慧城市,实现传统管理与智慧管理结合。六要加强宣传教育与对外交流。鼓励古城原住民回迁或从事经营,引导新市民入乡随俗,恪守“世界遗产地”规则,新老市民共筑“新古城”。加强对外交流与会展营销,讲好丽江故事,重塑丽江形象,实现对内保护与对外营销结合。七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区联动、扁平化管理机制,推行街长制、巷长制,实现网格化管理,实现层级管理与扁平管理结合。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

  丽江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纳西文化、东巴文化、毕摩文化、边屯文化、花傈僳文化、摩梭风情等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多姿多彩。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记忆遗产东巴文化古籍文献驰名中外,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印象·丽江》《宋城千古情》等文化品牌颇受市场欢迎。

  多年来,丽江市立足实际,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高层次、大范围深度融合和互动发展,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及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文艺事业得到了繁荣发展,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文化产业成为丽江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撑丽江城市品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多次获得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殊荣,被列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

  2016年丽江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8.5亿元,增速10%,占GDP的比重达5.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连续五年位列全省第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丽江这样一个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后的工作中,丽江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借助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和丰富的非遗资源,充分挖掘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着力推进古为今用,使丽江的文化更加繁荣兴盛,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精神力量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释放发展活力、推动加快发展上作出更大贡献。要坚持“旅游+”,着力抓好文化产业发展。一是深化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健全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要素市场,构建具有鲜明区域特征和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二是重点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旅企业,创造条件促进中小文化企业不断成长,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加快构建文化创新体系。三是修复打造文化景点,弘扬红色文化,发挥名人文化效应,丰富完善传统民族文化产品,着力打造创新创意产业园区、非物质文化产业园区、影视基地和产业技术转移中心,着力发展会展旅游、书画摄影与文艺展演产业,打造更多、更有影响力的优秀民族文化品牌。四是把“互联网+”引入传统优秀文化建设中,创新传播方式,增强传统文化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要加强文化监管力度,净化文化市场,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我们相信,未来的丽江古城民族文化特色将更加鲜明、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水系建设更加完备、人居环境更加舒适、社会发展更加和谐。